top of page
Wave

马六甲

Melaka

马六甲州(英语:State of Malacca;马来语:Melaka),简称“甲州”,首府马六甲市(Kota Melaka),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之一,位于马来西亚半岛西边,与森美兰州柔佛州毗连。面积1720平方千米,2018年总人口92.22万(包括4.77万外籍人士),下辖3个县。 

 

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,其中五次驻节马六甲, 将中国丝绸、茶叶、瓷器等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这里,使马六甲成为繁荣一时的贸易中心。 

马六甲州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为旅游业及制造业。2017年,马六甲州州民人均GDP为46015令吉,高于马来西亚人均GDP。

 

马六甲州内有马六甲国际机场,火车站点衔接西海岸线,巴士总站为马六甲巴士总站和亚罗牙也巴士总站,南北大道是它与其他州属连接的主要公路。

历史沿革

马六甲王国

 

马六甲

马六甲原为一无名渔村,四处草莽丛生,一片荒凉,位于马六甲河边,背山面海,形势险要,又有便于停泊小船的港湾,海盗出没,仅有居民数十,多为来自暹罗属地淡马锡的难民。 由于土地贫瘖,粮食不足,居民多以捕鱼为生。

中国唐代开始,马六甲海峡成为东西交通孔道。 

1402年,来自苏门答腊的巨港王子拜里米苏拉(Parameswara)初到马六甲并建立起马六甲王朝,其随从占居民人数的大半。当时印度文化在马六甲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,当地居民主要信仰佛教或印度教,许多地区甚至仍处自然崇拜。相较于长久盘锯马来半岛沿海与内陆森林的土著,拜里米苏拉等人无疑是外来民族。为了稳定国基,和当地土著和睦共处被视为马六甲立国国策。此外,因其与室利佛逝的渊源,在国防军事上得到了以海为生的海人(Orang Laut)之绝对效忠和配合。

 

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雕像

马六甲王朝历史上与中国联系密切。明朝同满剌加王国的政治、贸易关系有很大发展。   

 

据《明史》记载,1403年(永乐元年)10月明朝尹庆南巡,拜里米苏拉拜里迷苏剌)遣使朝贡。

 

1405年9月,中国皇帝明成祖封拜里米苏拉为满剌加国王,赠予诰印、彩币、袭衣、黄盖,并应拜里米苏拉请求刻制镇国石碑。该碑由郑和于1409年用船载到马六甲,立于三宝山上(该碑现已下落不明)。

1411年,拜里米苏拉亲自率领妻子和随从540人朝贡中国,进贡麒麟,明成祖赐黄金相玉带、仪仗、鞍马,赐王妃冠服。九月拜里米苏拉王辞行,明成祖赐宴于奉天门,赐玉带、仪仗、鞍马、黄金、白金等。此后,拜里米苏拉及其子孙曾多次访问中国。  据《明会典》的记载,马六甲的贡品有四十余种,其中大部分并非马六甲的产物,由此推断马六甲在当时已经是商贾辐揍之地,举凡波斯、阿刺伯、印度及马来群岛之珍奇异品,几乎尽萃于此。 

第二任统治者伊斯干陀沙(Megat Iskandar Shah)为了调和与当地土著的关系,迎娶了巴塞公主,改信伊斯兰教。第三任统治者斯里马哈拉加(Seri Maharaja)仿效室利佛逝的遗制,建立起马六甲典章制度。第五任统治者苏丹目扎法沙(Sultan Muzaffar Shah)在位时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。

 

马六甲的繁荣引来了暹罗的入侵,因拒绝向暹罗进贡,马六甲王朝遭到暹罗两次进犯,四朝首相敦霹雳(Tun Perak)派敦他拉尼前往暹罗修好。极力推广伊斯兰教的马六甲后来更取代巴塞(Pasai)成为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心,获得“小麦加”的美誉。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抬头,印度宗教派与伊斯兰教教派的争端逐渐加剧。首相敦霹雳致力于调和两者的关系,敦霹雳也采用了许多印度的制度,使马六甲的行政更有效率。该时期是马六甲王朝的黄金时期。

 

逐渐地,马六甲海峡取代了克拉地峡(KraIsthmus)地位。马六甲从渔村成长为该地区最重要的港口,吸引来自爪哇、印度、阿拉伯和中国的商人,作为两次季风之间中印贸易的停泊点。

据《马来纪年》记载,明朝皇帝把汉丽宝公主嫁给第六任统治者苏丹曼速沙(Sultan Mansor Shah),设置华人区(Den China)安顿公主及500名随从宫女。郑和七下西洋,五次驻足马六甲。由于郑和多次在华人区驻扎,所以被称为三宝山(Bukit Cina,直译“中国山”)。  这些中国后裔定居马六甲并与当地土著妇女通婚,形成了独有的峇峇娘惹(Baba Nyonya)社群。

中国《瀛涯胜览》记载了马六甲王朝时风俗,指出“国王、国人皆从回回教门,持斋受戒。其王之扮,细白番布缠头,身穿细花番布如袍长衣,脚穿鞋,出入乘轿。国人男女方帕包头。女人撮髻脑后,身体微黑,下围白布各色手巾,上穿色布短衫。风俗淳朴,房屋如楼阁,所置则不铺板,但高四尺许,以椰子树木劈成条片,稀布于上,用藤缚定如平棚样,自有层次,连床就榻,蟠膝而坐、饮卧灶厕俱在上也。人多以渔为业,用独木刳舟泛海取鱼。”这些习俗在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时仍没有太大改变。此外,《瀛涯胜览》对其物产也有详文记述,指出当地物产有黄速香、鸟木、打麻儿香、花锡、沙孤、茭蔁叶、甘蔗、芭蕉子、波罗蜜、野荔枝(红毛丹),有葱、蒜、姜、芥、冬瓜、西瓜,牛、羊、鸡、鸭、水牛、鼍龙(鳄鱼)和老虎等。

 

1488年,马末沙(Mahmud Syah)出任苏丹,他不理朝政,1499年出任首相的敦墨太希更打压马来贵族,派系斗争剧烈。最终,马六甲国殇于1511年。

马六甲王朝王朝的影响力及重要性提马来西亚,马来民族政权、政治制度、宗教文化和版图的确定。马来民族政权奠定了往后马来民族在马来半岛主流地位和话语权;马六甲王朝建国后所制定和采行的朝廷礼仪、典章制度、律法风俗等成为往后各马来土邦的蓝本;第五任统治者苏丹目扎法沙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,使伊斯兰教从此在马来半岛定于一尊,形成往后马来民族与伊斯兰教不分的局面;马六甲王朝版图是形成马来西亚疆域基础。

葡属马六甲

地理大发现以后,欧人凭其海上优势,纷纷向海外殖民。16世纪初期,葡萄牙人进入马来半岛,薛魁拉(Diogo-Lopes de Sequiera)要求与马六甲通商失败后,葡萄牙驻印度果阿总督亚伯奎(Affonso de Aibuquerque)便在1511年7月25日率19艘战船进攻马六甲展开马六甲围城战,同年8月10日马六甲沦陷。葡萄牙人在马六甲建起法摩沙城堡(Porta de Sangtiago)以抵御马六甲王朝末位苏丹马末沙(Sultan Mahmud Shah)的反攻及控制马六甲海峡,他们铸造新币,采取商业垄断政策,收取入港税及货物进口税,控制香料贸易。此外,积极传播天主教,排斥伊斯兰教,派遣天主教传教士圣方济各·沙勿略(St. Francois Xavier)到马六甲传教;鼓励葡兵与当地妇女通婚。行政上,保留了马六甲官制、甲必丹(Captain)制度,最高行政长官谓太守,最高军事长官谓司令。苏丹马末沙反攻失败最终死于苏门答腊甘巴(Kampar),其长子阿拉乌丁‧利雅沙二世于(Sultan Alauddin Riayat Shah Ⅱ)1536年放弃马六甲苏丹称号,建立柔佛王国,而葡萄牙也承认其柔佛苏丹身份。1537年至1636年间,葡属马六甲和柔佛王国亚齐国因各自原因互相攻伐,三角战争爆发,三方均无绝对优势可将对方击败,三败俱伤。

荷属马六甲

1602年,荷兰首次围攻马六甲,此后多次出战都以失败告终。1639年,荷兰与柔佛王国签订合作约定,荷兰于1641年1月轻而易举占领了马六甲,成为第二个占领马六甲的西方国家。荷兰主力发展以巴达维亚(Batavia)为中心的东印度群岛,在马来半岛仅以锡米垄断为务。荷兰殖民政府排拆天主教,但对其他宗教则宽容,并沿用了沿用甲必丹制度。

英属马六甲

英国分别在1786年及1819年占领槟榔屿和新加坡。1824年,英国与荷兰签订《英荷条约》(Anglo-Dutch Treaty)从而取得马六甲和其他马来土邦。1826年,英国把马六甲、槟榔屿和新加坡合组成海峡殖民地(Straits Settlements),隶属印度,俗称“三州府”。1867年,海峡殖民地便直属英国殖民郁,称皇家殖民地(Crown Colony)。英国势力虽然进入马来半岛,但英国采取不干预政策,对其他马来土邦基本上不闻不问。 

 

1946年,英国将马六甲、槟城与马来联邦(Federated Malay States)和马来属邦(Unfederated MalayStates)合并成马来亚联邦(Malayan Union),2年后改组马来亚联合邦(Federation of Malaya)。 

加入马来西亚

1957年8月31日,马来亚联合邦获得独立,马六甲成为其中一州。

1963年9月16日,联合邦11个州属和英属新加坡、砂拉越与北婆罗洲(今沙巴)组成了新的国家即马来西亚,成为马来西亚13州属之一。

历史文化

“马六甲”地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:  

  1. 因树得名:此说法源自《马来纪年》(Sejarah Melayu)。话说马六甲开国君主不容于淡马锡(Tumasik),北上行至麻坡河栖息,于河边一树下惊见追逐鼠鹿之猎犬反被鼠鹿猛踹坠河,认为此乃祥瑞之兆。故问所栖之树名,答曰马六甲,因此马六甲王朝即以树为名。此外,在印度传说中世界上的第一棵树名叫“Amalaka”,传言该树拥有神力、健康与财富,马六甲之名即由此树而来。在伊里地亚之《马六甲和南印度见闻录》(Description of Malacca and Meridional India Cathay)书中谓马六甲之义为“Myrobalans”,此字乃指马六甲树之果实,非指树而言。

  2. 集会、市集之意:阿拉伯人认为以前在水岛(Water Island)之地有一市集,后来遭到暹罗的侵扰而迁至马六甲河旁之陆地,久而久之蔚为大市集,阿拉伯人称市集或商业中心为“Malaka”,故马六甲以之为名。他们也称马六甲为“Mulsqah”,意为会面。

  3. 马来人之国立:祁利尼(G. E. Gerini)认为马六甲之名乃“malayakolam”或“malayaka”之变形,其义为马来人之国,他认为在《摩诃婆罗多》已有“malaka”一名,其始泛指马来半岛,后专称马六甲。

著录马六甲一名最早的文献,首推1360年的暹罗《王室法典》。中国的载籍由于译名之不同,而形成多名互见。《星槎胜览》、《郑和航海图》和《海语》称满刺加;《瀛涯胜览》除称满刺加,也别称五屿;《东西洋考》作马六甲;《海国闻见录》作麻喇甲;《海录》作马六日甲。欧洲人对马六甲一名之拼音较汉文更为分歧,但一般通用的是“Malacca”;马来文为“Melaka”;梵文为“Malaka”;阿拉伯文则为“Malakat”。且而最早把马六甲介绍给欧洲人的,是一位名叫Ludavico de Varthema的法国探险家。 

sle.jpg

Our Clients

  • Facebook

© 2021 by Chor Keng

bottom of page